中国传统苏绣艺术的价值在哪里?
本次展览共展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刺绣专业委员会会长张美芳设计及制作的苏绣精品70余件(套)。
张美芳领军的苏绣艺术创新中心是由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先生倡导、于2006年成立的刺绣艺术品研究机构。2013年1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命名苏绣艺术创新中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以提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与保护实践密切结合。她创造性地运用传统针法对吴冠中先生的彩墨画、常沙娜设计的《敦煌藻井》、藏族唐卡、古代书画等进行了第二次艺术创作。这些具有时代新风的刺绣艺术品完整地反映了张美芳对于苏绣传统针法的全面继承,更难得的是她在刺绣艺术上极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原院长常沙娜说:“她的探索创意说明各类刺绣技艺绝非是对国画、油画摄影等方面的复制模仿,而首先要感受艺术的情意,再与刺绣的诸多技法、色彩、丝理、底料创造性地运用,提升原作的精华,赋予更加完美生动的艺术创作。”张美芳荣获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
张美芳对于我们来说除了她精湛的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之外,她的意义来自于她是在用最传统的中国方式诠释着最现代的文明。张美芳通过对绣线和底布进行工艺革新,用刺绣生动再现出李政道博士所描绘的《金核子对撞科学图像》。这是一个曾经被她婉言谢绝的项目,因为用传统的蚕丝和技艺是不可能完成对这个题材的。
她说她是用了一种野生的蚕丝和革新的方法才达到目前所呈现的艺术效果。其实,我们一直在寻找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这种转型的真正意义就在于能够用传统的技艺来表达当代的精神,易言之,我们要完成那些在传统的范畴里不能够完成的命题。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艺术在表现题材上的差别,你画花鸟,我画猛兽,他画山水,我们只是处理的题材不同,而在艺术语言的表现方式上却千篇一律,这种意义上的艺术繁荣不是真正的繁荣。我们应当寻找到一种与表现的题材相吻合的表现方法,或是说找到一种能够赋予表现题材与众不同的有意义的形式,这样才是我们所期待艺术繁荣,也只有这种艺术的多样化发展,才能够被历史所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