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大家 李家

运城李家大院5.jpeg

李家大院 (山西万荣县晋商大院)


    李家大院是清至民国时期晋南首富李子用的家宅。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坐落在万荣县闫景村,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并称为“晋商三蒂莲”,素有“乔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之说。整体建筑为竖井式聚财型山西四合院,同时吸纳了徽式建筑风格,因李子用曾留学英国,部分院落为“哥特式”建筑,是南北融汇、中西合璧、三晋无匹的晋商大院,浓缩着汉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


    李家大院景区距运城市区38公里,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有院落20组,房屋280间,现存院落11组,房屋146间。李家大院(河东民俗博物馆)、万荣笑话博览园两大景区共占地近1000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其规模宏大,古朴典雅,构思巧妙,散发出汉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


    一、大院格局


    李家大院景区位于山西运城市区以北38公里处的万荣县闫景村。走进李家大院,错落有致、古香古色的汉族传统民居,青砖高墙、棹楔鸱吻的巷陌老街,砖木石雕、字画、碑帖等遍布景区。

 

    景区布局


    李家大院创建于清道光年间,距今二百年,原有院落20组,现存院落11组,另有祠堂、花园等。景区占地面积近1000余亩,建筑面积10万多平方米,由古建区、仿古区、新建区、服务区、农业生态园五大部分组成。

 

    整体构造


    主体建筑为竖井式聚财型四合院,同时又吸纳了徽式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南北两大建筑特色。古院落群布列有序,层次分明;体量宏阔,用材肥硕;结构严谨,通风透光。

 

    院落特色


    传统的四合院藏风聚气,精致的大宅门接地通天。李家大院建筑的砖雕、石雕、木雕及铁艺等饰品有晋南地区汉族民间多子多福、三星高照、五福临门、松鹤延年、耕读传家等吉祥含义,体现出晋南的汉族民俗、民风和文化特点。因西院院主李道行(李子用)曾留学英国,并娶英国女子麦克蒂伦为妻,部分院落为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从而又呈现出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艺术特点,为汉族地方特色民居中的独例。


李家大院017.jpg


    二、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分布在李家大院老院建筑的多个重要部位。具有装饰和实用功能的砖、木、石“三雕”以及彩绘和铁艺,内容题材涵括名人轶事、文学作品、戏剧唱本、宗教神话、风俗民情和社会生活等。


李家大院015.jpg


    雕刻


    石雕多饰于房屋基础部分,主要是柱础石,此外还有夹门石和门狮等。木雕装饰品主要分布在房屋的结构部分,如梁枋、檩条、瓜柱、斗拱等主要构架和撑木、挑头、梁垫、雀落等构件,以及构成外廊空间的天花、桶扇、门窗上的木雕。木结构外露部位,如屋檐、门罩等多有彩绘,流畅细腻。砖雕主要饰于木结构门庭外的八字或一字影壁上,以及仿木结构的垂花门罩、檐椽、额枋、斗拱、牌匾、下垂的莲柱等。院里的砖雕一般分布在墀头、山墙、正厅两侧的墙壁,二门两边的院墙、园林里的花墙等处,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

 

    装饰


    李家大院建筑装饰艺术直接或间接取材于自然界和平民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器皿、用具等。这些装饰艺术可分为人物类如福禄寿三星高照、八仙祝寿、渔樵耕读等,祥禽瑞兽类如蝙蝠代表福、鹤鹿同春、鱼跃龙门等,植物类如牡丹富贵、松竹梅等,文字类如私塾院外墙福寿题字,几何纹有盘长纹、银锭纹、龟背纹、万字不断头等,器物组合类有博古图等。这些具象的事物,通过能工巧匠的创作,把晋南的汉族民俗、民风和文化心理渗透其中。


    三、家族兴衰


    李氏家族的发展脉络是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一个缩影:李氏家族迁居闫景以后,以传统农业为立家根本,逐渐进入商贸领域,后投资经营近代工业实业,从而由农转商,后又转为民族资本家。李家以土布起家,以义制利,利义相济,世代“富而不骄,富而不奢,富而行仁”。李家的经商史及其数代人遵古“忠恕”的家规家风和历世乐善好施的义举至今仍有参照意义。


    1、由农转商


    李氏家族第八代李永山迁居闫景村后,继承先祖农耕遗风,并兼营小手工业。经过几代人辛勤劳作,逐渐家道殷实,为日后经商打下了基础。至第十三代后裔李文炳出生,已是清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李文炳之父李廷槐弟兄四个,因老大李廷桂膝下无子,所以李文炳一出生便被过继给伯父李廷桂承嗣。 

    李文炳,字虎臣,清监生。自幼聪明,富有商业头脑,无心务农而有志于商道。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年仅十六岁的李文炳开始弃农经商,干起了逢集赶会摆卖土布的营生,经常肩挑布包、走街串巷叫卖。随着时间推移,李文炳认识到靠摆摊卖布这样的小打小闹,生存容易发展难。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他得知靖边、安边、定边等地,因土地贫瘠、气候寒冷不能种植棉花,当地土布的价格猛涨,往返一趟利润颇丰,便用手头积蓄在万泉一带收购土布,组织马帮向“三边”贩运,同时把西北的皮货、药材等贩回内地,当地人称其为“边客”。李文炳的马帮从禹门渡摆渡过河,翻山越岭1000多公里,每年往返数次,有时还会遇到土匪抢劫,艰辛异常。由于他讲究诚信,生意便顺利地做大,逐渐积累起扩大经营的原始资本。李文炳决心改变中间商人身份,立志在“三边”设立商铺,占据整个商贸渠道。1827年,李文炳在定边县凝条梁镇设立商铺,改变自晋南零散收购的进货渠道为到河南的禹州﹑湖北的枣阳一带设庄批量收购土布,并捎购茶叶﹑药材﹑杂货到“三边”一带出售,马帮又将皮货、药材驮回销售。


    2、壮大经营


    李文炳单枪匹马走三边的做法,与商道繁荣的趋势不适应,所以在设立商铺的同时,他又让自己的两个弟弟李文阶、李文蔚加入到李家的经营行业是家族的传统做法,在最兴旺的时候实现了传承。1830年,李文炳再次思变,决定与两个弟弟分开经营。他把相对比较好的店铺给了两个弟弟经营,而自己却背负债把不易经营的生意一并揽了过来。这一次是李家经商之路的又一个新的起点,当时的李文阶、李文蔚兄弟经过了三年的商海搏击后商业才华已经显露,由于分流之后的李文炳带走了李家的不良资产,其生意从此不景气。

 

    3、贸易四海


    分开经营后,李文炳在闫景村创建了“通顺成”、“通顺兴”商号,李文阶、李文蔚兄弟在闫景村成立了“敬信义”商号。不久李文阶、李文蔚兄弟又在解州关帝庙附近成立了“敬信义”分号,经营的商品有食盐、酱菜、茶叶、酒类、糕点、药材、皮货、绸缎、布匹、日杂等。1852年后,“敬信义”商号生意不断扩大,分号逐渐向西发展到了西安、平凉、兰州、西宁、银川一带。同时,“敬信义”商号实行股份制。商号规定:每三年结算分红一次,在三年的总收入中扣除股金总额和“财神股”,盈余部分按股份多少分给股东和人力股。采取死分活值(即东家的股份是死的,人力股是活的),一般按四六分成,股东六份,人力股四份。人力股折抵财股最多为一股(指经理),最少为一厘(指满三年的学徒工),由于增设了人力股,使得各商号掌柜以店为家, “敬信义”商号也成为晋商著名的商号之一。

    在“敬信义”分号向西北扩展的十年间,李氏家族达到鼎盛时期。1865年前后,李文蔚、李文阶不仅在“敬信义”商号中入股,还利用分红所得发展自己的商号。

 

    李文阶


    李文阶在闫景村创建以川广药材杂货为主的“长寿东”,以收购棉花为主的“公生明”、“长恒东”、“长丰东”等商号。在绛州设立钱庄,以汇兑业务为主。在汾城县(今属襄汾县)设立“敬信诚杂货铺”购销中草药和粮食,后转行专门经营中药材。1936年2月更名为“恒记药店”,店铺房屋达54间。“恒记药店”的进货渠道正规,当时经营的中药有350多种,药品销往汾城、新绛、襄陵、乡宁、大宁、蒲县、石楼、永和等地,受到药品零售店和郎中的信任。山区六县常年在汾城住有采购员,一方面从这里购买药品运回本地;一方面又将山区的柴胡、黄芪、知母等中药材售给药店,如收到名贵药材,药店则发往北京同仁堂。


    李文蔚


    李文蔚的商号主要向解州、西安、平凉、兰州、银川、西宁一带发展,后又发展到上海、天津、武汉等地。李文蔚在银川开设的“敬义泰”商号后来资产达百余万银元,发展成为旧宁夏省城的“八大家”之首,故址设在今银川市玉皇阁西边。创业之初,“敬义泰”在宁夏各县设有庄客,负责收购羊毛、枸杞、发菜和药材等土特产。后又经销绸缎、布匹和杂货等。“敬义泰”的销售方式,在清末民初以零售为主,民国十一年(1922年)以后,转为批发为主,兼顾零售。初创时,进货主要靠山西老号批发,后改由天津进货,运货主要靠河运。黄河解冻后,雇船将收购的土特产品顺水运到包头,再转运天津销售;又将包头运集的货物,逆水运回宁夏。黄河冰封后,雇用骆驼来往宁夏、包头之间。 

    伴随着商号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李氏家族的生意由传统的货物贸易进一步走向金融汇兑和兴办实业,由商人转化为实业家,行商足迹遍及天下。


    李子用


    1917年,曾留学英国的李氏十五代后裔李子用在陕西三原县北大街设立了“鼎记花店”,创办实业。每逢八九月份,花店就派员下乡办理预购棉花业务,先付款后交货。“鼎记花店”每年投入收购棉花的资金达二十余万银元,收购棉花六百多担(一担100斤),送打包厂整装,由火车经永乐店运往沪、津、武汉的申新纺织公司、中纺公司、大华纱厂。由于资金雄厚、业务量大,各纱厂与“鼎记花店”的业务联系最多。“鼎记花店”为李家创造了颇丰的财富,民国时期,三原县形成了一条山西人经商的“山西街”。

    1925年,李子用为扩大生意,在山陕咽喉之地、铸造业发端极早的陕西省韩城县(现韩城市)建立“敬信义”炉院(明清时冶炼铸造的工厂称炉院)。“敬信义”炉院在入炉配料、模具尺寸、生产操作等方面严格把关,主要产品有大、小五齿铧、风齿铧、柳叶铧、笼圈、铁锅之类。最出名的产品是芝川铧。李子用后又投资入股了新绛县大益纺纱厂,1922年经山西榆次晋华纺纱厂总工程师王世毅(1917年留学日本,临猗县人,李子用亲家)引荐,入股经营晋华纺纱厂,其所学的纺织专业知识得到发挥。

 

    4、走向鼎盛


    李子用接管家门商务后,第一件事就是修订店规。为调动各商铺掌柜、店员的积极性,李子用把东家股份由六成改为五成,人力股由四成改为五成,人力股一股由原三厘升为五厘,把每三年分红一次改为一年分红一次。当年,李家的生意利润比上年翻了一番多。1916年,李子用着手将银川“敬义泰”的门面扩大为五间,在“敬义泰”东边附设“敬义栈”,后改为“敬义酱园”。主要生产和销售酱油、酱菜、酱、醋、糕点、黄酒、玫瑰露酒和枸杞酒,并兼销糖、茶和其他杂货。前店后厂,产销见面。敬义酱园成为宁夏第一酱园。李子用投资纺织业并抽股退出“敬义泰”后,他的侄子李大辅(字丕丞)同王和君(第十六代李大猷原配,大猷行三,早亡,人称王和君为三寡妇)成为大股东,“敬义泰”成为宁夏“八大商号”之首,现银达20万两。

    1862年到1937年的七十多年,是李氏家族鼎盛时期,生意遍及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内蒙、湖北、河南、上海、北京、天津等15个省市、40多个县,共计100多个店铺,总资产数百万银元。李家媳妇王和君接手“敬义泰”生意后,每年到各地商号巡查,从闫景村坐马车出发,每天行程60里,“只住自家店,不吃别人饭,直到银川城”。 


    5、生意衰退


    随着军阀的压迫和抗日战争的爆发,李氏家族生意逐渐走下坡路。1938年日军占领万泉县后,李氏家族大都逃往西安或西北自家店铺所在地,只有少数几户仍住在闫景村,晋南的生意渐趋衰落。抗日战争时期,西安市物价大幅度下降,货币贬值,人心不稳,加之洋货进入,“敬”字号杂货铺经营每况愈下;西北一带生意在当地军阀的压迫下也开始衰退。以“敬义泰”为例,1933年,马鸿逵入主宁夏后,商业环境越来越糟糕,营业逐渐衰退。战争开始后,货源断绝,收入下降,遂改为“大同庆”,生意也到了停顿的境地。至解放前夕已奄奄一息。


    解放后,李家各地商号大都接受了社会主义改造。1949年9月23日,宁夏和平解放,“大同庆”商号时任总经理张诚之接受党的和平改造政策。他将兰州的资金、货物、人员全部转回银川,与“大同庆”合并,由原来的批发转为零售。此后,张诚之回山西原籍未归,“大同庆”遂由程仰山主持,程突然病故后由王海天主持业务,后来王也回山西,最后由闫寿庵主持。1956年,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参加公私合营,当时“大同庆”有股金8万余元,闫为私方代表,从此“大同庆”商号走上了新生的道路。1992年,银川市政府重新注册“敬义泰”老字号商标,地址迁往市区北门外,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总投资400万元。西安的“敬”字号杂货铺于1952年接受了社会主义和平改造。韩城县敬信义炉院并入县铁业生产合作社。陕西三原县“鼎记花店”并入三原县花厂。1955年,“恒记药店”公私合营后更名为“古城公私合营医药部”。


李家大院016.jpg


    四、李家至善


    1930年秋,阎锡山动员全省各地富户资助兴建公路。李氏家族兄弟,共捐钱36000块,代表万泉县的西片和南片共36个村庄,每村1000块银元。1931年前后,猗氏至万泉的公路破土动工,一年后建成。


    民国17年,河东大旱,死人无数。李家兄弟倾力相救,为灾民共捐款6000块银元,并且在薛店村家庙、阎景村祖师庙运城池神庙三处设粥场舍饭,长达一年之久。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县内孤山洪水暴发,闫景村内房屋多数倒塌,粮食多被淹没,其衣食无着不下百余人。李敬修、李敬伦同侄子李道升组织家人为村民取土盘灶,劈柴煮米,舍饭施衣,使村民无一受饥饿。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太白昼见,日赤无光,河东大旱,小麦未收。老百姓饥寒交迫,无法生活。李敬修、李敬伦同侄子李道升拿出数十斛粮食赈济村民。当时山西省政府主席阎锡山特为李氏家族颁发“博施济众”牌匾一块,以示表彰。万泉县长也为李氏家族颁发了一块“乐善好施”的牌匾。现在墙上还有当时挂匾的印迹。

李道升也继承了先祖李道升十分注重教育。他慷慨捐赠银五百两,在高村庙建成育婴堂。县立高等小学校筹建,又捐银千两,以资兴办。本村国民学校经费紧张,再次资助银三十两。


    为善的遗风,当时在这个宅院里发生了这样一个小故事,一直流传至今:说是有一年,有两个小偷到李家偷东西,刚上到房顶,李道升就发觉了,高声说:“房上的人请下来吧!夜深危险,如果掉下来摔伤了,家中的父母谁来奉养?等我给你搬梯子!”小偷听了以后非常惭愧,下来跪地磕头,李道升送了他们一些钱粮,并叮咛以后有难处就来找他,从此再也没有人进李家偷过东西。


李家 慈善世家.jpeg


    李道升的五位夫人,都是仁爱慈善的人。每逢过年过节,她们都会组织儿媳们给长工们送去酒肉饭菜,毫无怠慢,吝啬之意。村里只要有人求助,她们都会全力相助。她们去世以后,闫景村的村民送了她一块“懿德千古”的合村匾,至今仍有口皆碑。


    李家善举之风,使顽贪之人思廉,懦弱之人思立。如今,这种慈善之举在社会上已蔚然成风,促进了社会和谐与文明的进步。


李家大院04.jpg


    五、李家建筑艺术魅力


    李家大院早在2003年就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与乔家大院同时代的晋商私家院落。始建于清末民初道光年间。整个建筑精妙绝伦,是一座反映晋南民居风格建筑的典型代表。传统四合院藏风聚气,精致大宅门接地通天,特别是砖雕、石雕、木雕及铁艺等饰品,处处显示着晋南民间多子多福、耕读传家、富贵平安等吉祥含义,在装饰艺术上把民族文化渗透到建筑的各个角落,充分体现了晋南人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研究价值。


    由于修建李家祠堂的年代正是李家经商生意的鼎盛时期,建设时间长,所以盖房时选料极为“考究”,建筑质量也堪称一绝。例如房上的椽,房上的椽是经过根根打旋、过秤的,所以,粗细、长短、重量都是一样的,椽摆的密度也比一般人家的高,民间称为“沙包滚核桃”。


    李家大院的建筑精雕细琢不失其雄,刀劈斧砍不失其精。其特点是:

    布列有序,层次分明;

    体量宏阔,用材肥硕;

    结构严谨,坚固耐用;

    通风透光,守备森严;

    装饰考究,古朴典雅;


    李家所有建筑用的木材都是纯东北松木,当时雇人常年驻扎东北林区,向家乡发运木料,直至修建完毕。据说,看山发木料的人从东北回到李家大院,讨要看山几十年及发运木料的工钱时,李家大院已经变成了闫景中学,院里住的全是学生。这个人去时是二十多岁的年轻小伙,回来时已变成白发苍苍的老者。可想而知李家建房用了多长时间!           

    李道行曾留学英国,娶英国女子麦氏为妻,他居住的西院部分院落呈现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门楼外形的整体轮廓高、直、尖,线条轻快,造型挺秀,是十六世纪欧洲“哥特式”的建筑。而它表面的砖雕图案却是典型晋南民间艺术,呈现出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艺术特点。门匾上、下四个小图案是牡丹、荷花、菊花、梅花,代表的是春、夏、秋、冬,表示四季平安。两边分别是一个砖雕花瓶,放的是八仙拿的法器,寓意是八仙祝寿。门匾下面是松鼠葡萄砖雕图。松鼠葡萄藤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之一。因为古人好谐音取义,鼠在当地方言中发“福”的音,象征富贵;葡萄,又内含多粒,所以整个图案象征“多子多福”。门楼最上面原来画的是块表,指向9点一刻,象征李氏家族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一样,朝气蓬勃,奋发向上。


    李家大院原有院落20组,房屋280间,现有院落7组,房屋146间,另有祠堂花园遗址等,共占地125亩,相当于10个乔家大院面积的院落。整个建筑为竖井式聚财型四合院,同时又吸纳了徽式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南北两大建筑特色,其中不少建筑又带有明显的西洋风格。李家大院是全国众多富有地方特色民居中的一朵奇葩。李家大院明朗的建筑设计和建筑艺术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历史研究价值。


    艰苦的经商历程使李家积累了资本和财富,也让李家拥有了开阔的视野和宽厚的胸襟。乐善好施给李家带来了社会美誉,也滋润和美丽了后辈人的心灵。李家子孙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鼓舞着我们!老一代晋商人的传统美德值得新晋商们学习和借鉴,新山西的经济发展需要这样的文明风尚!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企业位置
联系我们:
15311449806
15311449184
咨询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咨询2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Insert title here